经典网 - 经典养生 健康生活 - 猎奇

周永康仕途之路起点 没有背景的他如何靠什么成为了风云人物

周永康中国石油大学:周永康校庆周永康回母校参加回中国石油大学校庆

  领导与秘书

  声调抑扬顿挫,带有浓重的齉鼻儿音,讲话很有水平——这可能是大多数参加过钻井处

  集体大会的油田职工,对周永康的印象。

  不过这位领导的名字,更多时候频繁出现连队大喇叭的广播中、油田简报的通讯稿里以及传达各项运动精神的文件落款处。

  钻井被称作油田的龙头。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辽河油田进入快速发展期,每年都要交付一大批新井以扩大产量。据杨广吉描述,从上到下,人人都想“大块干上”,会战接连不断。那段时间,周显示出格外旺盛的精力。

  尽管单位离家只有两公里距离,他却很少回去,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办公室里。白天外出下基层、跑钻井现场,晚上经常主持领导班子开各类会议,一开就到半夜甚至天亮。因此,负责做会议记录的杨广吉也养成了熬夜的习惯,“晚12点前一般不敢睡觉”。

  周的工作热情不仅体现在抓钻井生产方面。

  1979年2月16日晚,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的前一天晚上,钻井处负责传达中央的作战通知,忙碌到深夜。半夜正准备睡觉的杨广吉接到周永康的电话。其声音急切,要求通知办公室机关人员连夜讨论并收集情况,早7点必须拿出综合材料。前半夜为“深入传达中央精神”,周已跑遍油田各个会战现场。

  因为家里没电话,无法通知其他同事,杨广吉只得回办公室自己写。凌晨1点多,从前线赶回来的周永康推门而入,颇为亢奋地告知:“现在下边士气很高,我们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钻井生产,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搞好教育发动。”杨广吉连夜写出一篇《坚决拥护中央决定,加快钻井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援自卫反击战斗》的简报,并于17日上午以最快速度发送到了各基层单位。

  不久,钻井处一批运输大队解放卡车的蓝色车皮,涂上部队的迷彩漆,并集中了很多司机作为军车驾驶员,准备支援前线了。

  每次周永康看自己写的材料,杨广吉都颇为忐忑。同年年底年终总结时,周永康得至某井队一名车工,在患有“左中心型”肺癌后仍坚持上班。他非常重视这个典型,要求杨广吉进一步汇报,结果认为情况不够详细,大发雷霆。他责令杨广吉先后三次去井队了解情况,写了一篇汇报材料,该工人当年迅速被勘探局树立为劳动模范。

  第二年,钻井处因工作突出,被辽宁身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局里临时通知周永康,要求其在全局干部大会上做汇报。杨广吉因此熬了一夜,赶出一份发言稿。早上周没审阅便赶往会场,也许是不够满意,最终没用稿子,而是脱稿即席发言,结果颇受好评。局领导决定把讲话内容以书面形式通报各机关。周回来后,要求杨广吉将其发言录音整理成材料。

  尽管瞌睡练练,杨广吉不敢懈怠,又忙了大半夜,“连标点符号都进行了反复推敲”。

  这次教训,令杨广吉终身难忘。

  工作之外,周永康对他颇为照顾。得知杨有胃病,还特地向机关食堂做了交代,不时给他带些养胃的食品。两人时常在单位宿舍聊到深夜。当时盘锦地区还是一片荒郊野岭,物质条件很是恶劣,杨广吉一度想调回辽宁海城的老家工作。

  对此,周永康还曾鼓励他:“理想和追求不应该离开国家的总体利益。盘锦地上芦苇,地下原油都是国家最需要的财富。辽河油田的前景更是十分广阔,是每个有志青年的用武之地,你有了这段经历,你的人生也才会更有意义。”80年代初,住房条件紧张困难,周永康亲自为杨广吉在盘锦安排了住房,并配上了家具。

  1982年,周永康升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副局长,两人就此分开,此后再无任何工作上的交集。据杨广吉解释:“我没找过他(谈工作升迁的事儿),他也没张罗过让我跟着他。”

后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后一页  
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