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这位年轻的石油地质队员来此创业,娶妻生子,一路升迁,并成为盘锦市首任市长。离开时,他已履新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实现政治生涯的起飞。
这里是他一路轨迹的原点。
周永康的起飞 因油而生
初来乍到的周永康,在童晓光的记忆里早已是个模糊的身影。
他还印象深刻的是,开春时候两人“宿舍”的毛地毯,钻出了密麻麻的韭菜。因为人烟罕至,负责安置这批石油地质队员的盘锦垦区某大队,只得在一片菜地上搭建起简易窝棚。
周永康中国石油大学:周永康校庆周永康回母校参加回中国石油大学校庆(图)
解放初,进行农垦建设的复原官兵和陆续招入的“支边户”,构成了这片“南大荒”的主要人口。直到1966年盘山县和盘锦农垦局合并,才发展为市地级行政单位“盘锦垦区”。
同一时间,这里的前期探井发现了工业油气流。为满足鞍钢炼钢所需的天然气,自1965年石油工业部便派遣大庆油田前往调查,童晓光曾几次担任前期专家小组组长。
随着勘探工作的进展,1967年3月,石油工业部从大庆抽调3个钻井队,2个试油队,1个安装队,一个特车队和部分地质、物资供应人员,奔赴下辽河地区,陆续构成了近千人的队伍,在盘山县沙岭公社成立大庆673厂。意图在于找到更大规模的油田。
1968年1月,包括周在内共有4名673厂的年轻人,来到这片荒原,参与前期勘探。童晓光时任地质队综合组组长,而周在构造组当技术员,两人算是上下级关系。
尽管住在一起,这位“工作很努力”的宿友,从没说过自己老家的事儿,对自己此前的经历也仅是寥寥数语。童晓光能够确定的是,本科专业为地球物理勘探的周永康,大学生活过得并不平静。
其就读的北京石油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大学)是以苏联模式为样板,建国后成立的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据校史记载,他入学的1961年,校内师生正遭受浮肿等疾病的困扰。接下来,“四清”、“五反”影响着教学,师生间多次发起“思想清理”运动。1965年,为响应中央“办成抗大式学校”的备战号召,校方开始筹备迁校至油田一线。1966年初,他大学最后一学期,全院的中心任务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的“自觉革命”。4月份,大部分师生分赴大庆、胜利油田参加建校劳动。6月,一切因文革戛然而止。正值毕业的周永康,留校1年才得以分配到大庆油田。
据媒体报道可知,周永康正是在大学期间曾更换了周元根的本名。
周曾在辽河油田40周年的一封贺电中回忆:“1968年初,我怀着为石油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主动请缨从大庆来到辽河,参加了下辽河盆地前期石油地质勘探工作。”此后,他开始了风餐露宿、居无定所的野外考察生活。
“67年底,大庆油田机关也在不断的武斗,没什么意思。辽河的作业毕竟还是正常的,他应该是想来干点事儿的。”童晓光推测。
对于那年代年轻石油人来说,这里至少意味着可能的、实现个人理想的机遇。
“那一批人里,无论是专业业务还是政治素质,他(周永康)都是最突出的。”童晓光说。不过他很快发现,周永康的志向并不在于业务。
68年年底,地质队开始进行整党运动。刚来不到一年的周永康,升任为整个地质队的整党小组副组长。一到整党会议的时候,无论他级别高的连队领导还是年长不少的老专家,都要听他讲话,并进行思想汇报。
这样的晋升速度显然“太快了”。彼时,地质队里人心惶惶,稍有不慎,就会被按上某个帽子。童晓光颇有感触,队里最早的100多人里,陆续有18个人因接连不断的运动给“搞了下去”。67年的某段时间,上面的所有领导都进了牛棚,一度只得由他做代理负责人返回大庆做勘探汇报。童晓光推测,是靠自己档案里早年的从军经历,才获得了当时“工宣队”的信任。
尽管负责“管人”的权力机构不断更换,资历尚欠的周永康却稳稳站住了脚跟,颇受赏识。
“可见,他的活动能力很强。”童笑道。
周永康曾回中国石油大学参加60周年校庆中国网10月2日讯 据中国石油大学网站消息,10月1日,在中国石油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校友回到母校参加校庆活动,并与母校师生和物探1961级同学欢聚一堂,同庆母校华诞,共叙师生情谊,畅谈石油情怀。周永康中国石油大学:周永康校庆周永康回母校参加回中国石油大学校庆
在党委书记蒋庆哲、校长张来斌的陪同下,周永康参观了校园和校史馆,了解学校60年的办学历程和发展成就,详细询问了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开放办学、国际化战略、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在签名簿上签名留念,并亲切慰问了坚守岗位的石大校庆志愿者。在学生活动中心,他观看了“永远的铁人——王进喜事迹展览”,与正在那里自习的石大学子亲切交谈,认真翻看了学生们正在阅读的课本及学习资料,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勉励他们努力学习。他参观了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观看了纳米CT、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地震物理模拟采集系统等实验设备,与正在实验室工作的师生交流了实验装置的原理以及地震勘探模型在国家主要油气田地球物理勘探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