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杨成为周的专职秘书。
在他的记忆里,周的生活作风极为简朴。每次去各个基层连队做调研时,周都只背一个黄色小挎包,有时候是杨广吉帮忙提着。里面只放三样东西:一个牛皮笔记本,一个搪瓷饭盒以及不锈钢勺子。周曾说,后两样吃饭的家伙,自其大学时期就没更换过新的,已用了十多年。
他不允许搞特殊化待遇,这一点杨言语间很是认同。周作为一把手的钻井处,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共有职工近万人,盘锦各个地区分散驻扎200多个基层连队。每次出差,饭点到了,去食堂打饭,当地的连队领导都不愿收两人的饭票。“你当大领导的大老远来我们这儿,吃顿饭还收你什么钱?”杨广吉描述当时的一种普遍心态。
杨广吉在井队呆过,了解伙食的价格,遇到这情况便会把饭票一扔,转身就走。他负责给周打饭,都是按照普通的一菜一饭标准——手拿两人的饭盆,四两米饭上各自帽(浇)上一勺菜。“也没什么好菜,都是炖白菜、萝卜条子之类的,没肉的8分,有肉的1毛5,一顿饭也就两三毛钱。”他说。和普通职工伙食标准一样,赶上没菜了就吃咸菜,从来不让食堂额外炒。
某次,一个小领导执意不让交饭钱,周永康发了很大的火,狠狠将其骂了一顿。杨广吉还能回忆起大致的内容:“他说,食堂是大伙儿的食堂,你拿了职工的让我多吃了、讨好我,人家不就少吃了么!”
此外,几乎从没见周永康喝过酒。唯一的例外,是某次为钻井队庆功的宴会上,周以水代酒和“女子钻井队”班子集体碰杯,被女队员们强行换上了酒,周推辞不过只得“硬着头皮喝了下去”。
实际上,女性并不适宜从事与石油相关的重度劳动性工作。70年代初,随着“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辽河石油勘探局相继成立了女子钻井队、采油队。当时,周永康很重视女子钻井队的建设。这批“铁姑娘”也成为油田里“女性能顶半边天”的旗帜,多次受到表彰。
几位女工人回忆称,因为体力消耗大,不少姑娘“一顿能吃5个馒头,再加2两苞米饭”。时常有拉着一整车厢卫生纸的卡车,开进女子队伍驻扎的基层。不少人落下了颈椎病、关节炎等劳损性疾病的病根。
据一位当年女子钻井队的老队员回忆,1979年她因身体无法再负担重体力劳作,调走前曾去周永康家拜访告辞。周很温情地邀请她:“你这一去,可能一辈子就见不着面了,吃顿家常便饭再走吧。”
此时周的居住条件并没有多大改善,依然是个小平房。该女队员称,70年代末的大部分处级领导干部,都已开始置办新式家具,但周屋子里的柜子、桌子等大件,都还模样简陋老旧。王淑华有些不好意思地想她解释,这都是从周让亲戚从老家寄过来的旧家具。
三人围在一个小桌子前,共有四个菜。“很素净,我只记得有一盘炒鸡蛋。”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