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刑事管辖,会让中国愈发被动:在争议领土行使刑事管辖权,表明了一个国家主张或保有主权的意向,是具体的主权诉求行为。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对争议领土具有充分和正当权源的前提下,长期的、持续的刑事管辖权的行使有利于强化主权维护。
南海争端中国为什么不动武_视频
在南沙群岛主权争端中,部分当事国片面地认为,中国存在主观上的放弃意愿和客观上的疏于治理,在南海行使刑事管辖权,就是对争端国上述主张的有力回应。但如果主权主张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在有效行使主权,而临近岛礁的争议国又在采取某些"主权措施"的话,长此以往中国将处于不利地位。
面对邻国疯狂挑衅,中国很少动用刑事手段
就南海海域发生的刑事案件,除了极少数海盗犯罪,我国几乎没有进行刑事追诉。对于发生在南海海域的大量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案件,在我国很少进入到刑事司法程序,一般是缴纳罚款以后将其遣返回国。在具体执法程序中,我国有关部门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截然不同。这些国家动辄动用军舰执法,开枪发炮是家常便饭;我国主要由渔政船和海监执法,抓捕非法进入我国管辖海域捕鱼的外国渔民后最多是罚款了事,有时连罚款都没有缴纳就将渔船归还给非法捕鱼者。总之,对于发生在南海海域的犯罪,我国尚未有效行使刑事管辖权。
现有的宣示主权方式陷入“恶性循环”
据媒体报道,中国政府为了宣示对南沙的主权,往往给予船主一定数额的“柴油补贴”,鼓励渔民前往南沙海域作业,但对于渔民南沙作业中“政治色彩浓重”的高风险,政府没有任何补偿措施。渔民在南沙争议海域作业被捕后,不但渔船毁没,往往还需要缴纳高额的赎金和罚款。一次被捕往往将导致渔民倾家荡产,再也无法翻身。
这样的困境,往往加剧渔民对高价值海产品,甚至是濒危动植物的捕捞。南海周边国家往往在抓获中国渔民后,将其捕杀的濒危海洋动物通过公众媒体展现给国际舆论。对南海主权争议漠视的一些国家,其舆论往往更趋向于从道义层面支持南海周边国家。让中国政府陷入主权和道义上的被动。
对中国渔民实施刑事手段,菲律宾暗藏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