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闫坤在《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引述有关统计称,近年来工薪收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比在65%左右。
她称,普通工薪收入者缴税较少,而中高工薪收入者的贡献较大。
比如,北京市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工薪收入者占全部工薪收入者的比重为5.3%,缴纳税款占总税款比重为77.3%。其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工薪收入者占全部工薪收入者的比重仅为1.1%,缴纳税款占比为46.4%。
高税率不利于人才集聚
当前工薪个税不仅不利于培育中产阶层,而且最高45%的边际税率过高(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8万元),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在中国(内地)纳税,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而真正的富豪通过众多避税手段来躲避高税率,使得个税“调高”难。
黄奇帆表示,当前,个人所得税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工薪所得实行45%的最高边际税率。跟周边比,中国香港只有15%,新加坡为22%;跟发展中国家比,俄罗斯只有13%,巴西为27.5%;跟发达国家比,加拿大为33%,美国为39.6%。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税前抵扣项目也不少,投资买房、按揭利息、子女学费、看病就医、抚养赡养等大项就能抵扣掉一半左右。
黄奇帆表示,目前工薪高税率不利于吸引和集聚高素质人才。当前,我国人才供求结构失衡,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短缺。吸引高端人才,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需要好的税收环境。许多跨国公司在亚太区的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我国,但其亚太总部大部分设在中国香港、新加坡,主因之一就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过高,达到邻近国家或地区的两倍多,同时也没有合理的退免税政策,使得不少企业和专业人才望而却步。
不少地方为了吸引高端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采取了个税优惠政策。
比如深圳2012年印发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暂行办法》称,在前海工作、符合前海优惠类产业方向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前海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已纳税额超过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的15%部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申请人取得的上述财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目前,以工薪为主的劳动所得个税最高45%税率远远高于资本所得20%的个税税率,这也引起工薪阶层不满。
一位年薪百余万的税务总监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加班加点挣得的年薪却要缴纳三四十万元个税,而有人炒股一夜暴富挣了几百万元,股票转让时却不用交税,不太公平。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樊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个税税制设计之初,我国缺乏资本,因此当时对资本轻税,对劳动重税。而现在客观条件已经改变,应该更加鼓励劳动所得,加强对资本征税,平衡劳动所得与资本所得税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