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没回家住一宿
太平间由解剖室、弃婴室、一个长方形的小厅和老陈的值班室组成。
厅里的三个停尸柜乍一看像个烤箱,每个柜子长2米,宽约1.2米,高不足1米。老陈说,柜里最多曾同时放了近10个孩子。
20年来,老陈就睡在离孩子们大约10米的卧室里,一天都没有离开过。
老陈的老伴早已退休,和闺女住在离医院5分钟路程的家属楼里,每天早晚两次遛弯来看他,和他一起吃饭。偶尔,老陈也会忙里偷闲回家取些东西,但从未在家中留宿过。
工作以外,除了遛狗、买菜和回家,老陈很少出门,和医院的工作人员来往也不多。“前些年,有一些保洁和保安处成了朋友,但后来他们合同到期都走了,太平间也搬了地方,新来的人都不认识了。”
老陈不怕孤独,养了三年的小狗“宝儿”是他在太平间里最好的伴儿,一个人时,老陈常和宝儿说话。“宝儿胆子小,我不在就着急,有时候我就故意躲起来,看着它满屋找我。”老陈去病房接孩子的时候,宝儿就坐在楼梯口,望着玻璃门,等他回家。
除了宝儿,太平间里还有7只老伴收养的流浪猫和一缸金鱼,“流浪猫是老伴原来在小区里喂的,冬天太冷,老伴就都给弄这儿来了。”老陈说,老伴心善。
恐惧伴随两年多
老陈至今清楚记得,20年前的除夕夜,他从急诊室抱出的第一个孩子。
“巧了,也在除夕夜。”老陈回忆,当天傍晚7点多,他到达急诊病房时,一个多月大的孩子被白布盖着,“我挺紧张,硬着头皮抱起来。”老陈记得,孩子很轻,身体还有温度。
走出急诊楼,天早已黑透,老陈望着怀里的尸体,害怕了。他“硬着头皮”走过黑暗的院子,直至把孩子放进柜里,才松了口气。
老陈说,恐惧感伴随他两年多,如果电话打来时,老伴正好在,就会陪着同去,“她胆子大,会帮我抱。”
接手太平间后,洗手成了老陈每日重复多次的习惯,“原来就爱洗手,现在一天能洗十多次,用肥皂搓搓,倒不是怕脏,就是习惯了。”
如今,说到恐惧消失的原因,老陈觉得,是做的时间久了,习惯了。“开始怕,后来想,都是人,怕什么呢?”
4月3日,朝阳区雅宝路附近一间地下室里,65岁的老陈换上白大褂要去“接孩子”。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