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四封遗书藏隐情
冯晓耘留下了4封遗书,其中有两封内容一样,均是写给冯晓耘父母的。时间却有远有近。从日期来看,最早的一份是在2005年7月4日,也就是田莉第一次计划结婚的时候。
经过冯晓耘家人的同意,记者在此披露冯晓耘遗书中的一部分内容:
爸妈:当你们看到这份(封)信时,我已经走了。你们肯定会因此而伤心并恨我。反正面对一件事,别的家长是委婉地劝导,而你们总是对我厉声斥责,我当然难以接受,但想到你们辛苦地供我上学,我就忍了。人的心就是这样,每当你们斥责我时,我就想不再回来。过一段时间就又想回去,但回去后,又烦得不行。反正我不可以长时间和你们呆在一起,也许是我23岁还上学的原因吧。说句心里话,我还不想离开,我还有未完成的使命。
我为她笑,我为她哭,总之,我的心永远在她身上。可上天作弄人,我爱上了她,但得不到,使我不可以忍受,所以我要杀了她,活着不可以,死了总可以吧。反正我要杀了她。如果有来生,我再也不做人了,做一头畜牲也比人强。我爱她至死不渝,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我享受很少……(信有删节)
在这封信中,冯晓耘多次用了“反正”这个词,可想而知,7月至11月间,在无数次的心理斗争中,他不知道该走向何处,一条路是天高云淡,一条路是绝望毁灭。而在他彷徨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能为他指明正确方向,经过一番残酷的心理斗争后,冲动战胜了他的理智。
他的死,以及他遗书中流露出来的对爱情的认识和对其父母的抱怨,让很多亲人吃了一惊,其父母更是痛不欲生。因为他们最疼这个小儿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为了激励他,父母偶尔呵斥他几句。这种“爱生怨”的结局,让其父母又悔又痛。
“田莉老师对他挺好,和我们吧,田莉就像一位老师,和冯晓耘呢,田莉更像是朋友。”同学们不知道这对师生的情感发展到了何种地步,但他们能看出冯晓耘对班主任情有独钟。
海源中学拒绝了记者的采访。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说:“学校领导有过明确指示,凡是记者来访,一律不予接待。”而学生中间也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我们班主任说过,有人来问,就说不知道。”
“她什么都给了我,就是不给我名分,我整天跟贼一样,我心痛地滴血……”这句遗言被冯晓耘亲人的理解为,女老师的不妥行为在事件中占很大的因素,“晓耘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如果不是沉迷其中,他怎么能作出那样的举动来?”
这句遗言,深深伤害了那位温柔贤淑的田莉老师。“这是故意诋毁,我与田莉的感情很好。田莉绝不是那样的人……”说起田莉来,朱某和田莉的父母泣不成声,其父亲几次哭晕在床上。
帅气男学生爱上美丽女老师 杀老师后自杀留遗书
时间:2005年11月24日10:33 来源:山西新闻网
11月14日晚,万荣县农民街上演了一出男学生爱上女老师,最终双双喋血街头的惨剧。万荣警方证实,万荣海源学校高三年级男生冯晓耘(化名)将女班主任田莉(化名)捅死后又自杀身亡。对这起轰动一时的命案,几乎每个万荣人都能津津乐道出一个曲折离奇,甚至略带香艳的故事来。
然而,作为媒体,我们不能不审视这起命案折射出的 青年一代人文教育缺失的悲痛。既不珍视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无法区分爱情、友情、师生情,在遇到这类情感纠葛时,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