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网 - 经典养生 健康生活 - 猎奇

曝:中科院研究员工资

中科院研究员工资是多少,中科院研究员工资待遇年薪多少曝光
记者:这些钱够用吗?


吴雨:像我这个年龄段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除了全家老小基本生活开支,还要还房

贷、车贷,供小孩上奥数班、英语班等,花钱像流水一样。

跟刚回国那两年比,我现在的状况好多了,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回

国到现在五六年了,我和太太没买过一件新衣服。

记者:确实没想到。

吴雨: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现在外边的高校、企业挖人挖得很厉害。为了让大家衣

食无忧、防止人才外流,只能如此。据我了解,其他所的同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已经

是公开的秘密。

记者:那项目结题时怎么办?

吴雨:我也感到非常头疼。这就像颗定时炸弹,结题的时候肯定要爆炸。我们去向所领导

讨教,他们也没办法,因为这是个机制性的共性问题,不是我们所自己能解决的。

我感觉我们的项目经费把人和物的关系搞颠倒了。可以花一两千万元买设备、造仪器,可

以花五六万维修设备,但如果要给某个重要的人发5万元工资,那绝对不行。其实人是最重

要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仪器设备再先进,还不是一堆废铁?据我了解,美国

、日本、欧洲等国立研究所的研究经费,大头是用来养人的,我们刚好反过来。

④为完成项目考核、让研究生顺利毕业,一年至少要完成6篇论文,逼着你去做“短平快”

的事情

记者:除了申请项目,您还忙什么?

吴雨:忙着写论文。论文是项目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项目考核的硬指标。

一个项目需要年终汇报,到时候你总得要有几篇SCI论文吧,否则就会影响后期的经费拨款

。因为大家都在看论文,要是你有一段时间没发论文,而其他课题组的同事发了,自己就

会感到无形的压力。

我们组的15个研究生都是硕博连读,每个学生想要在5年内毕业,必须要发两篇以上SCI文

章。这样算下来,我们组每年至少要完成6篇论文。

而要发表一篇好文章, 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首先要把实验做好,再花工夫写、改,和

别人讨论, 投稿后可能经过一审、二审,如果你不同意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还要向副总

编辑或总编辑上诉,来回一折腾也得大半年到一年。最后被高端期刊接受了是运气的,不

少时候折腾了半天还没被接受,就得再投其它期刊。

平均一年写6篇高端文章,哪有那么多时间和成果?但是,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毕业,我们不

得不在有些实验还没完全做成熟的时候,就开始写,写出来的只能是缺乏实质性进展和创

新的垃圾文章。这既影响论文的质量,也影响科研的水平。

为了不耽误学生按时毕业,就得找一些容易做的题目,在别人已经开辟的领域跟风;风险

大的、探索性强的项目,就不敢轻易去试;或者稍微试了一下,发现短期内不会有结果,

就立马回到比较容易和有把握的项目上,完成任务了事。

国外和我们体量差不多大的课题组,每年发两三篇文章就不错了。我们盲目追求文章的数

量,只能被迫制造不少垃圾文章。原创性的成果不敢或不能尝试,怎么能够期待大的创新

性成果?

⑤希望能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把科研资源集中到一两个部门,每个项目的经费多一些,经

费安排多向科研人员倾斜

记者:您的压力一定很大吧?

吴雨:我的确感到压力很大。有一段时间,我一站起来就浑身发抖,我想就是因为有好长

一段时间压力太大、情绪太紧张了。

我常常对自己说,这一段时间太累了,等忙完了好好休几天假。但事实是从来没有闲的时

候,总有事情不断地冒出来,要你解决。我们的第一台仪器做出来后,就有许多双眼睛盯

着你:什么时候出成果?什么时候发文章?此外,学生要毕业,得赶紧发文章;有的项目

要结题了,经费怎么处理……杂事实在太多了。

我现在意识到:必须强迫自己休息、放松,否则很难支撑下去。

记者:所里的其他同事情况如何?

吴雨:其实我还算好的,回国后得到各方面的关照比较多,设备顺利搞成了,一些高端文

章也发了,应该说还是相当幸运的。有的课题组项目比较少,也有他们的难处,压力不比

我们小。

后一页   1   2   3   4   5   6   7   8   后一页  
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