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虽然申请的部门不同,但项目申请表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国内国际研究现
状,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组的研究基础,研究人员的介绍,经费预算,预期的研
究目标(包括要发表多少论文),等等。
其中最费精力的,是经费预算。每一个项目的经费包括十来项: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
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
理费,等等。每个项目的经费用途都规定得很严、很死,要求必须“精准预算”,因为项
目结题验收时要一一对账,如果对不上账,就很麻烦。
但是你知道,科学研究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性,真正做实验的时候一些费用很难控制,不知
道什么时候要花什么钱。所以申请项目时我和同事必须像专业会计那样,精心算计每一笔
钱。
记者:您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吴雨:当然忙不过来,组里的业务骨干和研究生,都要帮着一起写。2月份基本上都用在项
目准备上了。3月份是最忙的时候,要完成正式的项目申请书填写, 然后签字、盖章,递
交给有关部门。有些项目如自然基金委的优秀群体项目, 还要先经过预答辩,通过后才可
以进一步申请。4、5月份, 是各种项目函评的时间。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单位将根据函
评意见,决定是否给与资助,或进入下一轮答辩。我也得花一些时间,帮助自然科学基金
委等评审一些项目。6、7月份,一些重要的项目,比如财政部的仪器设备项目,自然基金
会的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科技部的973项目等,要准备答辩。为能在专家评审时
提高通过的几率,需要先在所里搞答辩演习:申请牵头人试讲,所里请几个专家来听,听
完了提意见;然后再修改、补充,必要时要安排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组一般搞一两次就行了,听说有的组要搞三四次、五六次。
记者:答辩结束后,项目申请的事就完了吧?
吴雨:没有。项目申请如果没通过,前期的这些努力就白费了,明年再重新来过;如果运
气好,项目通过了,紧跟着就要填写“资助项目计划书”,详细填写“每年的研究计划和
预期进展”,并按照项目实际批准的经费,重新制作“经费预算表”。
项目短的两三年,长的四五年,每年要搞进展汇报,中期要进行评估,结题时要搞验收。
所以到了每年的11月、12月,就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向所里或有关部门汇报进展。我
们的六七个在研项目,断断续续下来,也得花去大约一个多月时间。
③每个项目经费都比较少,而且“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申请的项目不够多,课题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