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是我们自己的品牌仍然还在初创阶段,没有欧洲国家那些品牌动辄一二百年的历史,没有它们那熠熠的星光,璀璨的光环。奢侈品的领域,我们站不住脚,所以很多国人画上几万几十万去买国外的一条皮带,买一个包。这样的消费或许基于自己的喜爱,或与基于自己的虚荣心,但是究其实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能抵上本身的价格,花几万几十万去海外风尘仆仆一趟,买回来无非是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一番,之后便归于平静了。我们用并不富裕的身家买回来生命力并不长的奢侈品,除了给外国创造了大把的利润外,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反而陷入了相互攀比、继而自我否定的怪圈里。
奢侈品并不需要否定,奢侈品代表的是奢华和品味,是值得回味的经典。需要否定的是盲目甚至不惜代价追求奢侈品的疯狂——某高中女生甚至以死相逼自己的父母给自己买某外国品牌的皮包,又有多少人对着国产的品牌嗤之以鼻弃如敝履呢?
或许有些人在经济能力上已经可以获得奢侈品,但是其间的心态如何,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
国产的品牌大概算不上奢华奢侈,但吃穿用度何必非奢侈不可呢?穿在身上暖和体贴,简单大方,这也许才是穿着打扮的最好方式。品味不是品牌衬托出来的,气质更不是一瓶化妆品就能够提升,况且一味追求“国外”已经让不少消费者迷失方向。“国外货”成了一个蛊惑,这种蛊惑相当程度上控制、左右很多人的消费动机,变成“消费木偶”,在所谓奢侈品的面前没有主见和观点。
从“第一夫人”乐于穿着自家品牌的行为看来,笔者想起一句老话——“自家的孩子自己疼”。当初韩国的汽车业刚刚兴起的时候,韩国政府规定政府部门只能采购本土车,自此创造了韩国汽车业增长进步的历史。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族品牌或许还不够奢华不够耀眼,但是只要质量好、服务佳,一样让我们的生活美好,何必非盯着“外国货”三个大字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