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第二天,刘少奇就来到黄仁和当时所管的罗家塘食堂了解情况。在黄仁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罗家塘食堂的旧址,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早已不见当年食堂的踪影,现代的楼房在旧址上安静地坐落着。
黄仁和向记者还原了少奇同志考察食堂的情景:走进食堂,少奇同志恰好看到炊事员在炒菜,当即问:“你们这用的什么油?”炊事员回答说:“我们用的是食用油。”少奇同志追问说:“吃的油够么?”“没多少放的,不够就加一些水呀。”
刚出食堂,少奇同志又看到一位妇女在磨老糠。他很纳闷,走近询问:“你磨这个老糠是做什么用的呀?”当时50多岁的刘桂英回答道:“用来吃呀!”少奇同志劝刘桂英说:“不要吃,吃了会生病的。再过两个月情况就会变好的。”但当时村里已经有很多人由于吃不饱得了水肿病。“食堂不要办了,办了没有好处。”经过深入考察,刘少奇总结道。最终,罗家塘食堂被解散。不久后,花明楼乃至宁乡县农村的公共食堂就全部解散了。
考察结束后,刘少奇和村民又在罗家塘食堂附近的楠木树下交谈。“这棵树在‘文革’期间曾经枯萎过,后来附近的村民用水泥将它围起来了,并用心地呵护,神奇的是,它竟然活过来了。”黄仁和老人感慨道,如今,这棵200多岁、见证少奇同志百姓情怀的楠木树依旧根深叶茂,扎根在罗家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