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至4月1日,新华社一连5天发表“新华时评”(题目分别为《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痛批土地财政以及腐败现象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
这被认为是中央政府向高房价“开刀”的先兆。果不其然,仅半个月后,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4月17日,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即新“国十条”),旨在“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时隔四年后,在中国楼市库存高企、成交低迷,一些城市陆续放开限购的背景下,新华社再度连续发声,意味深长。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并不是近期第一个发声的中央级媒体。 7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楼市降温”不是“崩盘”》的文章称,目前的房价仅是阶段性的回盘调整,而非全面崩盘。
2014年的中国楼市真的走到所谓“崩盘”的边缘了吗?
事实上,关于中国楼市崩盘的说法,有多少“证据”的同时就会有多少的反证。就在楼市崩盘论在互联网、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最热闹的那几天,北京市第二批自住房的网上申购开启,申购者十分踊跃,尽管网申通道24小时对外开放且报名有效期限长达一个月,但申购首日上午,网站瞬时点击量最高超过6万,页面一度崩溃。
就在业内看空房地产市场的言论不断出现的时候,2014年一月,一线城市土地均价的涨幅更是惊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京沪深穗四个城市的土地成交均价达到每平方米10136元,环比上涨125.1%,同比上涨253.1%,创历史单月新高。此外,10个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均价达到每平方米5449元,环比上涨114%,同比上涨151.9%,已持续16个月同比正增长。
与此同时,不断公布的房地产企业的年报显示,各主要房企不仅在2013年收获了创纪录的利润和销售业绩,更是将2014年的销售目标调到了新的高度。而就在一周前,央行公布的1月份新增贷款高达1.32万亿元,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看来,信贷量的再次爆发可能会使2013年年末开始降温的房地产市场再次升温,“这么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房地产价格上涨爆发和信贷量的激增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一面是中小城市房价回落,销售乏力的现实;一面是一线城市热度不减,需求空前的现状……关于中国楼市崩盘与否的种种证据与反证,展示给人们的其实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强烈分化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