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不难理解,因政治原因的畏罪自杀一般是为了保全尊严,但顶多给自己留个全尸,无法保护同党。主要人物畏罪自杀后,生前同党一样会遭到清算。而因经济问题畏罪自杀的官吏,会将秘密带进棺材,无形中会保护许多人,包括家人。一些贪腐的财富很可能因为账目不清而无法追讨。另外,因贪腐畏罪自杀的官吏还会得到官僚们的普遍同情,因此,自杀后,朝廷一般都不会深究。死了我一个,幸福全家人,这也是很多因贪腐而畏罪自杀的官吏们的典型心理。
如果说畏罪自杀是一种压力山大后的选择,那么还有一种压力山大的滋味也非常不好受,最终也有很多人选择自杀。这就是普通人常说的“你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知道东西太多”的官吏一般都是领导的宠臣,但成也宠、败也宠,当你知道过多领导的秘密时,就会对领导的仕途产生威胁。因此,当危险临近时,你就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自己不死,也会被领导灭口。三国时期的曹操重臣荀彧就是这个下场。
荀彧才智过人,堪称战略大家,辅佐曹操多年,可谓功勋卓著。无论是统一北方、迎奉天子,还是官渡之战、奇袭荆州,荀彧都颇有建树。不夸张地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的壮大发展。荀彧深受曹操赏识,官职一路高升,官至尚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由于太了解曹操,曹操篡逆的小心思都被荀彧看在眼里,这让曹操很不爽。一日,曹操以品尝舌尖上的魏国为名赐荀彧美食,但当荀彧打开食盒后发现,竟然空空如也。荀彧因此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最后服毒自尽。《三国志》的记载则是在曹操的猜疑中抑郁而亡。
再说被自杀。被自杀其实就是他杀,是为了掩盖杀人者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进行灭口的杀人行为。通常手段就是,杀人灭口后,由官方对外宣布某某官吏因精神病自杀,同时向家属封口。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属清朝的李毓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