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网 - 经典养生 健康生活 - 猎奇

王岐山与夫人相识相恋

王岐山夫人 王岐山妻子照片王岐山老婆简历资料背景简介图

1973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被推荐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在延安劳动时期,王岐山与同为北京知青的姚明珊相恋,后结为夫妇。姚明珊的父亲,是曾任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

王岐山夫人 王岐山妻子照片王岐山老婆简历资料背景简介图

姚明珊,女,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夫人,现已退休。1969年高二学生王岐山,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加入到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陕西延安冯庄公社插队劳动;两年后,进入陕西省博物馆;

 1969年1月,22岁的王岐山来到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一名普通的知青,并在这里度过了两年艰苦的时光。

   干活不“孬” 读“反动书籍”

   69岁的高志强至今还生活在王岐山插队时住过的窑洞里。大公网记者找到他的时候,这位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还在地里忙碌着。不过他憨笑着说,如今在冯庄下地劳动已经变成了一项“业余爱好”,就像中国所有的村庄正在经历的变革一样,年轻人进了城挣工资养家,老人和孩子留守村庄,“没有人指着地里的收成过日子”。他身后不远处是一片连绵的绿色山脉,这个经历了十余年退耕还林的村庄,已经看不到象征着陕北的沟渠丛生、黄浪滔天。他说,过去的日子“农活重,日子苦”。在这个土地稀少的村庄里,漫山遍野、沟沟壑壑能种庄稼的地方,都被种上了水稻、高粱和豆子。天还蒙蒙亮,知青们就出工了,像王岐山这样的男娃娃,要从村子里担着130斤左右的粪上山浇灌田地,山上的麦子成熟了,再背上两三捆、150多斤的麦子下山到村里。高志强说,王岐山能挣10个公分,是最高的公分,很多村里的娃娃也不如他能干。

   干这样重的活,吃得却不好。高志强回忆说,王岐山这些知青常吃的是高粱、黑豆、麸皮和在一起熬的粥,“像喂猪娃一样”,最好的饭是玉米、白面掺在一起蒸的两面儿馍馍。按照国家政策,冯庄的知青们插队第一年由国家供给粮食,一个月每人供给45斤,其中40%是细粮,一半小米、一半白面;剩余的是粗粮,有玉米、高粱米和豆子,但是20岁的壮小伙子根本吃不饱。后来知青们参与大队集体分配,情况才好一些。

   徐俊富,64岁,与王岐山同龄,当时他们是要好的伙伴。他也说,王岐山干活“不孬”,刚来的时候,比不过徐俊富这样在村子里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后来大家的水平就不相上下了。按照徐俊富的说法,他不仅能干重体力活,还能干技巧性强的庄稼活。王岐山在知青中间也“很有威望”,康坪村的14个知青在他的带动下,都特别吃苦肯干,“一身正气”。在他的印象里,当年的王岐山“瘦长瘦长的”,“脑子反应快,嘴皮子也快,没人能说得过他”。那时,每天吃完饭,徐俊富就跑到知青的窑洞里“耍”,有知青从北京带来了一架手摇留声机,有的人就这样用手摇着一遍遍听着“东方红,太阳升”,也有人喜欢玩扑克牌,王岐山却对此兴趣不大,“他的爱好就是看书,所有的知青里他最爱学习”,徐俊富说,“因为读一本西方政治学的书,公社领导还批评他,不该阅读‘反动书籍’。”

前一页   1   2   3   4   5   后一页  
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