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和核准在外界看来,神秘莫测。实际上,也确实是神秘莫测。只要价格不是完全市场化形成,或者政府的价格管理方式对市场考虑不够,都存在差价,差价部分就会滋生寻租。
一名电力企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即使在新的投资目录出台,审批、核准权下放和取消后,还是要到主管部门去批项目,在标杆电价内,也有因机组的环保效果和性能差别造成的不同价格,不同价格意味着不同的回报率。
一些大型能源央企都有人员常驻在发改委,以随时提交项目和投资所需要的材料,做好衔接。当然,很多腐败发生在个人之间,靠个人关系维系,外界很难窥见详细过程。
目前外界猜测,价格司涉事官员是卷入医药领域的腐败。是否卷入了能源项目,公开资料尚无涉及。
而本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显示,能源局卷入腐败的官员也不全是审批本身的腐败。不过上述能源官员对记者称,因为标杆价格、项目成本核定都由价格司负责,造成能源项目的审核在不同部门之间一直有争夺,但最重要的显然是价格。
海上风电价格就是一例,能源局的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很大,但海上风电标杆电价一直到最近才出,出台之前,规划目标其实没什么用,开发商都盯着价格计算收益率。
刘振秋曾对本报记者称,从主管部门角度,也在推动改革,不然以数量有限的官员去监管各个环节的成本非常困难,最后只会造成无法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