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记者乘车来到镜城村的一条山沟里,一个农家小院映入眼帘,金文元早已等候在了那里。“你们过来啦!欢迎来到我们村儿!”看到记者,他用那军人特有的大嗓门打着招呼。
眼前的金文元,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穿着一件破旧的外套,黄胶鞋上沾满泥土。如果没有介绍,谁也想不到,这个“农村老头儿”会是戎马一生、荣誉满身的副司令员。
听说记者是专程来采访他的,他摆摆手,笑着说:“这些事儿人人都能做,有啥好采访的。”虽然是自谦,但也可以看出金文元老人爽朗的性格。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老人,在退休后扎根穷山沟植树育林为乡亲们造福呢?
坐在炕头上,记者从金文元老人朴实的话语中了解了这个山村的发展传奇……
想让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
2004年,金文元从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岗位退下来。这时,摆在他面前的路很多:颐养天年、到延边州人大常委会或政协任副厅级干部;青岛的外资企业发来邀请函,年薪16万元。面对这些具有吸引力的机会,金文元却不为所动。退休后的第三天,他走进了镜城村大成屯的荒山,回到了乡亲们身边。
“为啥要回来,就俩原因:第一安图县是我的家乡,叶落归根,我想带领村里人都过上好日子;第二,我在城里呆5天就不舒服,只要回农村就高兴,我唯一的爱好就是栽树!”金文元笑着回答记者。
镜城村被群山环绕,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外出打工和种地,村里贫困,原因何在?
经过一番调查,金文元找出了三个原因:一是村民手里没有钱干不成事;二是没有适合的项目干不了事;三是很多村民安于现状,不想干事。金文元决定,自己承包山沟作为基地,实验一些项目成功之后,再带着村民一起干。
2004年9月,金文元承包了213.7公顷的林地,他带着锅碗米面、砍刀锄头、铺盖衣物上了山,住进一间简易的小屋。从此身边不离“三宝”:斧头、木棍和铁镐。
开荒种树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对于金文元来说,练兵似乎比开山种树更容易一些。由于缺少相关科技知识,金文元一连打了3次“败仗”:投资4万元种下的两万棵红松树苗,由于施肥程序错误,全被烧死了;因为地势选择失误,栽种的15亩中药材被一场暴雨淹了;从山东引进的66头黄牛不适应寒冷气候,冻死了一大批。
“我就不信我种不明白这片山!”军旅生涯铸就了金文元百折不挠的性格,他开始反思:“军事需要科技,农业也需要科技。”金文元揣着山里的土壤样本,赶到延边大学,请专家进行分析;又跑到安图县科技局和吉林、黑龙江林业部门,请教种植技术。有一次,赶上专家临时有事,他就在门外等了两个多小时,感动得那位专家跟着他钻进山沟,现场勘查。
慢慢地,金文元从科学种植中尝到了甜头,他先后栽下12万棵红松、4万棵落叶松、20多亩五味子、18亩桔梗,还在山中种下了林下参,用山间溪水搞起了林蛙养殖……70多万元的投资,换来满沟谷的翠绿和遍山野的生机。落叶松已长到三米多高,12万棵红松也有碗口般粗细。
这时,有商人提出用高价转包他的林地,金文元说:“我进山不是为赚钱,想赚钱也不会来这里,我只是想给村民做个样子。”
金文元成功了,村民也跟着行动起来,种植了五味子、桔梗、黄芪、沙参,养起了稻田蟹、淡水鱼、林蛙,办起了绿色有机大米加工厂、采沙厂,走上了多种经营的致富道路。